如果种子不死:贝多芬的《第九交响曲》如何成为全世界的语言?
举报
主楼
2022-07-12 10:07:50
贝多芬的生涯也经历过枯萎,这个“枯萎”其实是从他最为风光的年代开始的。也就是被后世(包括《1824》中)所批评的维也纳体系初年,有些“应制”色彩的那个贝多芬。在谱写《第七交响曲》时,贝多芬的地位真正处于人生中的最巅峰。但作曲家随后也开始了地位的逐渐下行。贝多芬本人在欧洲的公众形象最低点,是侄子卡尔自杀的那年,舆论信息已经塑造出了一种“不近人情又略微过气的音乐大师”形象,卡尔自杀事件则雪上加霜。当然,即使当时,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中期贝多芬那些非凡的成就。
比起浪漫主义者们追溯的那个浪漫而英雄的中前期贝多芬,晚期贝多芬仿佛枯萎的巨树再度重生。是的,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中,很容易引发“复活”的联想,但这一切几乎也只是二十世纪的时代观念,而对于十九世纪的人来讲,能引发“晚期复活联想”的要素很难是贝多芬的晚期风格,而更可能正是《第九交响曲》的惊鸿一瞥。
楼主最近发布
大家都在看
版权所有 © 2022 河北墨儒企业管理有限公司. All rights reserved.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冀B2-20200141Z